【技术文章】

用专业的眼光看DV
 
  用专业的眼光看DV,为什么用这样一个提法?DV是专业吗?DV不是民用吗?不同需求的使用者对DV有不同的认识。作为21世纪消费用摄象机的统一磁带格式,是所有家用摄象机生产厂商生产的统一磁带格式,彻底改变了模拟录象机时代多种磁带格式大战的局面。相反,在专业视频领域,经历了一场10年的数字格式大战之后(专业数字格式十几种之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DV。在电视新闻,科技,教育,军事等领域,DV使这个世界更精彩。DV的最大魅力在于它结合了专业质量和轻便灵活的优势,使它的应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领域,象攀登珠峰,宇宙飞船、和战争现场。DV为什么有如此精彩的表现力?它有什么样的专业潜质?这才是我们要讨论的话题。
  用专业的眼光看DV,是从技术角度分析DV的特点,寻找与专业电视制作的结合点。对专业工作者,DV使工作更灵巧、更自然、更经济、更方便;对越来越多的DV爱好者,用专业DV武装自己,使工作更自信、更出色、更完美。用专业的眼光看DV,不是硬给DV戴上专业的光环,是发掘它本身所具有的专业特性。DV是一种视音频记录格式,它是整个数字电视技术的一部分,是数字电视代替模拟电视的一部分。在这个层次上,它与其它许多专门为广播专业制作而开发的数字视频格式是相通的,是在一个体系下的不同分支。
一、 DV是一种格式
  人们规范格式的目的是为了交流的时候可以互相识别,是一个交换的统一标准。从另一个角度看格式又限制了交换,因为不同的格式不能互换。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与格式打交道,我们在稿纸上书写,在轨道上开火车,无处不体现格式的存在;在电脑的数字化世界里,更是无处不体现格式的存在,从操作系统到各种文件,谁占有了格式的先机,谁就是市场的统治者。格式的转换需要付出代价,在某种意义上它还是防火墙。
  录象机是把视音频信息写在磁带上,自然也少不了格式。视频写在哪儿,音频写在哪儿,其它信息写在哪,都是按一定格式规范的。视音频信息不能直接写在磁带上,要转换成可以直接记录的电磁信号。由于转换会造成对原始信号的失真和劣化,所以格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录象机的质量。比如模拟复合录象机中,亮度信号是调频记录,而色度信号是降频记录,调频的频率和降频的带宽会影响亮、色信号的清晰度。对视音频信号的处理方式是格式最重要的内容,是直接影响视音频技术指标的。随着技术的进步,记录密度越来越高,单位面积磁带上记录的信息也越来越多,记录格式也随着变化以适应记录更高质量的信号。录象技术几次质的飞跃都与格式的发展创新有关,如从模拟复合录象机到模拟分量录象机,再到数字分量录象机。格式发展给录象机带来的另一个变化是小型化,磁带尺寸从2英寸、1英寸、3/4英寸、1/2英寸到DV的1/4英寸,磁带体积减小了几十倍。磁带体积的减小还带来了录象机机芯的小型化,摄录一体机的体积和重量也大大减小了。
  录象机数字记录格式的发展还得益于数字压缩技术,使得更高质量的信息可以记录在更小的磁带上。
  1、 格式的二方面含义:在描述录象机记录格式时,我们涉及二方面主要内容,也是记录格式所具有的二个主要特征。其一是视频、音频信号的处理和记录方式或者说记录内容,也就是刚才提到的将视频、音频信号转换成实际记录的电磁信号。这个转换决定了记录视音频信号的质量。早期的模拟复合录象机采用的是亮度信号调频,色度信号变频,复合记录方式;后来的模拟分量录象机采用亮度信号和色差信号分别记录的分量记录方式;当前流行的数字录象机(包括DV在内)都是采用数字分量取样和压缩记录方式,取样、量化和压缩是数字分量格式的三要素。理论上讲,取样、量化越多,压缩越小,记录速度越高,视频质量越好。
  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将DV格式与当前公认的广播级记录格式对比:当前的广播级录象机采用4∶2∶2取样,8bit量化,3.3∶1帧内压缩,50M记录或更高级的记录方式;DV格式采用的是4∶2∶0取样8bit量化5∶1帧内压缩,25M记录。通过比较可以看出,DV与高级记录格式的区别在于色差取样少(彩色信号垂直清晰度是4∶2∶2的一半)和更大的压缩,实际记录信息是50M的一半。记录格式的第二个主要特征是磁带记录方式,即数字信息在磁带上的书写格式,包括磁迹宽度,磁迹长度,磁迹倾角,磁带速度,视音频数据的编排,纠错方式,伺服和控制信息的编排。记录格式的第二特征对视音频质量不产生直接影响,但会影响录象机在专业条件下的工作状态和工作的稳定性,对视音频质量产生间接影响。
  2、 用专业的眼光看格式:用专业的眼光看格式,二大要素密不可分。人们对第一个特征比较敏感,因为它直接影响视音频质量,对第二个特征则关心较少或错认为它对视音频质量有直接影响,都不全面。举例说明:DV与DV(LP)是否一个格式?否。不是所有DV录象机都兼容DV(LP)。DV(LP)与DV格式的第一特征是完全一样的,但由于磁带速度比DV更慢,磁迹的倾角和长度都发生了改变,格式的第二特征改变了,未经特殊设计的录象机不能兼容,其代价是牺牲了工作稳定性。还有一例:DV(48K16bit)与DV(32K12bit)是否一个格式?DV录象机可都是兼容这二种格式,答案还是否。音频48K采样与32K采样本身就是第一特征的规定范畴,48K16bit记录2轨音频而32K12bit记录4轨音频,他们的第二特征也不一样。这种差别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为不能进行文件级的复制。比如:一般DV到DV的复制,如果采用数字接口(1394),可以将A磁带的DV格式文件复制到B磁带的DV格式文件,没有任何额外的损失。但却不能将A磁带的DV(48K16bit)格式文件编辑到B磁带的DV(32K12bit)格式文件上,只有将A磁带的DV(48K16bit)文件打开,再按DV(32K12bit)格式重新编码,才能完成编辑。这就造成了额外的编码(5∶1压缩)损失。
二、 DV、DVCAM和DVCPRO:说起DV格式不能不提它的同宗兄弟DVCAM和DVCPRO
  1、 格式产生的历史背景:DV产生于90年代中期,正是模拟录象格式风行的时代。那时的录象格式有以下特点:1,广播、专业与民用录象格式区分明确。2,广播格式的竞争中,BETACAM(模拟分量)格式取得完全统治地位,市场占有90%以上。3,家用录象格式的竞争中,VHS(模拟复合)取得完全优势,家庭小型摄象机市场有Video8mm和VHS-C各领风骚。民用模拟录象格式的激烈竞争令世界各大生产商胆寒,下一代数字格式的竞争,谁也没有绝对胜算的把握。所以大家坐下来协商,共同制定一个21世纪针对民用市场的数字记录格式统一的标准,这就是DV。DV格式定位的特点是:1,作为为未来20年的数字标准,质量远高于当时的民用模拟格式,如VHS,Hi8。2,与其它民用视频标准如DVD,数字电视接收一脉相承,都是4∶2∶0取样。3,采用帧内压缩方式,有利于节目的编辑制作。这些基本特征为DV向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条件。
  松下和索尼公司几乎同时开始了DV专业化的发展。出于各自发展战略的考虑,他们的定位也各不相同。索尼公司已经在广播专业市场占统治地位,有自己的相关产品并正在开发自己的广播级数字化替代产品,它发展DV产品只是为在低端专业市场上丰富自己的产品线。而松下公司则不同,它在模拟广播格式的竞争中失败,在整个广播专业市场占有率很低,它发展DV产品不但要参加低端专业市场的竞争,还要进一步进军高端广播市场。基于不同的发展思路,它们分别开发了DVCAM和DVCPRO。
  DV的发展有它先天的有力条件,它的技术体系(720*576),与高级广播格式是一致的。它的不足有以下几方面:1,4∶2∶0取样,不适合于多次的模/数转换。2,5∶1压缩,对复杂图象的压缩损失略大,不适合于多次复制。3,在磁带格式的编排上不利于编辑(磁迹窄,音频磁迹在最边上,没有提示音频磁迹和控制磁迹)。这些不足,影响DV进入以模拟线性编辑为主体的专业制作领域。
  DVCPRO对DV做了以下改造:1,将色差信号取样由4∶2∶0改为4∶1∶1以适应与传统模拟设备对接时反复的A/D、D/A转换。(4∶2∶0与4∶1∶1表现在色差信号取样时垂直清晰度和水平清晰度之间的差别。对一次性取样,4∶2∶0更适合于中国的625行PAL制,4∶1∶1更适合525行的NTSC制。对多次取样对信号的损失,4∶2∶0方式大于4∶1∶1方式)。2,将10μm的磁迹宽度改为18μm以提高磁带的互换性和适应复杂的插入编辑。3,增加了提示音频(CUE)和控制(CTL)磁迹以提高编辑精度和音频编辑能力。
  DVCPRO对DV的改造使之在保持DV品质的前提下,达到了满足专业的操作要求和系统配套能力,并保留了进一步发展(到DVCPRO50)的能力。
  DVCAM对DV的改造相对DVCPRO要少:只是将10μm的磁迹宽度改为15μm以提高磁带的互换性和编辑精度。
  2、 共同点与区别:从技术分析可以看出,DV,DVCAM,DVCPRO达到的总体技术质量是相当的,采用了基本一样的取样、量化和压缩方式。它们的不同点在于对传统操作方式的适应能力和系统配套能力。
  3、 用专业的眼光看三种格式,不同的工作方式选择不同的格式:对技术的分析不是简单的技术比较和吹毛求疵,而是通过技术看生产厂商的发展战略,把握产品定位,确立我们的发展战略和工作方式。 DVCPRO更强调与传统模拟设备混编和操作方式的融合;DVCAM更强调自成一体的工作方式;DV呢?得力于数字化进程的加快和非线性编辑的广泛使用,DV更适合在纯数字化的环境中使用。现在DV格式已经成为众多非线性编辑具有或兼容的格式,非编可以直接在DV格式上完成编辑,减少了因为编辑而产生的复制,压缩,解压缩,A/D,D/A转换及带来的相关损失。因为在硬盘上编辑,也忽略了由于磁带格式对编辑性能带来的影响。近来,DV有后来居上的趋势,松下,索尼公司都在加强DV产品的宣传和竞争。
 
三、 DV格式成为专业的基本条件:
  DV本身是否还存在专业开发价值呢?随着技术的进步这是完全可能的。首先,随着数字化的普及,不再要求与模拟信号的多次转换,4∶2∶0的取样方式就更有优势。通过1394接口与非线性编辑连接,减少了编辑过程中的压缩、解压缩,最好地保留了原始素材的质量。只要提高摄象机和节目源的质量,就可以提高节目的整体质量。作为电视节目制作设备,必然要和系统发生联系,少不了和其它模拟、数字设备发生连接,作为DV录象机也要提高系统连接能力。
  1、 视音频质量达到专业的要求:视音频输入、输出接口是DV设备与外界连接的接口,它的质量直接影响系统的技术指标。1394接口适合与其它DV格式设备连接,与其它非DV格式设备连接可依次使用SDI、YUV(模拟分量)、Y/C和复合接口。需要注意的是:同样的接口不一定有同样的质量,应注意生产厂商的有关技术规格或经专业人员的测试。
  2、 操作方式达到专业的要求:操作方式的专业化对提高制作效率和减少错误很重要,实际上是间接提高了质量。专业编辑对录象机的控制反映在以下几方面:1,控制精度和反映速度,这反映了录象机机械和伺服系统的质量。2,对编辑操作的灵活方便,对视频、2声道或4声道音频和时间码进行独立的精确到帧的编辑。这方面操作也可以由RS-422标准的编辑控制器代替。3,对多种输入信号的选择、显示和调整 。4,时间码的发生和再生功能。5,系统同步功能,可以接受外同步的重放、记录和编辑。6,时基校正功能
  3、 作为DV录象机,对以上专业功能可根据自身的产品定位达到或部分达到。受益于制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录象机的伺服精度越来越高,某些机型对DV格式10μm磁迹的信号拾取能力可以达到DVCAM15μm磁迹的水平。带来的好处是互换性、稳定性的提高和编辑精度的提高。
四、 影响DV质量的非格式因素:
  作为DV作品,影响其质量的因素不止是其记录格式本身。了解DV格式以后,格式对图象质量的影响就容易把握了,还要注意非格式因素的影响:
  1、 视音频源质量:对摄录一体机,源就是摄象机本身。对录象机,源可以是摄象机,录象机,非线性编辑或其它视音频设备。使用更高质量的摄象机和其它视频源,就能提高DV作品的质量。
  2、 系统连接与格式转换:采用高质量的信号连接对提高节目质量很重要。一些低档DV设备的信号接口品质较低,在使用低档监视器时,信号的劣化不易查觉。DV是数字分量格式,系统连接以分量或以上形式最理想,如1394,SDI,模拟分量。在与其它模拟数字格式转换时也最好以分量或以上格式互转,以保持DV格式的质量水平。在与数字格式的转换时,要注意转换对象,以格式结构接近为好。比如:DV到DV和DVCAM格式,可视为同一格式;DV到4∶2∶2取样50M或以上格式,转换损失可忽略;DV到DVCPRO 25M格式,由于取样方式不同(4∶1∶1),损失较明显;DV到以DV方式压缩的非线性编辑,可视为同一格式;DV到以Motion Jepeg或类似方式压缩的非线性编辑,同为帧内压缩方式,当压缩比很小时损失可忽略。DV到MPEG-2压缩方式,压缩方式不同,压缩比大时损失较明显,一般只在输出DVD时使用,压缩后节目不再作为素材应用。
五、 DV摄象机:
  人们经常使用的DV摄象机多是掌中宝摄象机,其实DV摄象机的范畴很宽,只要记录格式是DV方式的摄象机都可以称DV摄象机,甚至包括DVCAM和DVCPRO25M摄象机。摄象机的评价标准很复杂,以摄象机CCD的尺寸作为大致分类是比较公认的方法。有2/3英寸,1/2英寸,1/3英寸,甚至1/4英寸。一般专业摄象机使用3片CCD。很显然,CCD的面积对摄象机的图象质量起着最关键的作用,也决定了摄象机的档次。对摄象机制造来说,产品的技术规格要相互匹配,这也是市场所决定的,根据摄象机的档次匹配各种操作功能。通常对高图象质量的摄象机配以非常专业、复杂的调整和操作;对低档摄象机配以自动和容易调整的操作功能。不同的制造厂商的产品取向略有不同,以适应不同的消费群体。发烧友们总是在低价位的产品中寻找自己所需的专业功能。
  1、 影响摄象机质量的几个主要因素:
  镜头是摄象机的关键部件,因为景物是通过镜头成象在CCD上,所以镜头必然也按CCD的大小分类。对中高档摄象机(2/3英寸CCD,1/2英寸CCD),一般配以专业的卡式安装的镜头,有不同性能的镜头可以互换(标准镜头、小广角、大广角等)。专业镜头可以电动或手动变焦,只能手动聚焦,聚焦精度高;对中低档摄象机(1/3英寸CCD,1/4寸CCD),一般采用一体化镜头,镜头与摄象机不可分离。一体化镜头可以电动变焦和电动聚焦,某些型号可以手动聚焦,聚焦精度低。镜头决定了取景范围,真实度和清晰度,摄象机的进光量受镜头光圈的控制,所以灵敏度,最低照度也受镜头的影响,高质量的镜头光圈可以开得更大,获得的进光量也更大。摄象机一般采用变焦镜头,其最大焦距与最小焦距之比为变焦倍数,倍数越大,价格越贵。镜头的最短焦距决定了摄象机的视角,焦距越短,视角越宽,价格也越贵。
  CCD的尺寸决定了摄象机的档次,CCD的品质也很重要,但生产厂商从来不标明CCD的品质,用户只能靠对摄象机的总体图象质量测试来推断CCD的品质。CCD的像素数量与清晰度不是正比的关系,越多越好。对现在标准清晰度电视体系,专业摄象机CCD的像素一般不少于44万(4∶3)或57万(16∶9)。CCD的种类有FT,FIT和IT,DV摄象机只使用IT CCD。
  摄象机制造的最难点在于处理大自然的变化万千与当前电视制式表现力的局限这对矛盾。即要尽可能地再现自然,又要照顾人的欣赏习惯。现代数字摄象机使用尽可能多的数据来量化自然之美,A/D转换从8bit到10bit再到12bit甚至14bit,内部处理高达20bit。A/D转换的比特数影响摄象机的动态范围,特别是对图象暗部和过亮部分的层次和彩色再现。
  2、 摄象机的主要评价指标:摄象机的主要评价指标:
  清晰度:清晰度的指标用电视线来衡量,定量测试要在专门的环境下用专业仪器。一般定性的主观评价可采用专门测试卡和高清晰度监视器。不同生产厂商对清晰度的标定略有不同,不可过分迷信。现代专业摄象机的清晰度达到800线以上,远超过录象机的记录能力。
  信噪比:现代摄象机的信噪比在60dB以上,正常情况下人眼不易察觉信噪比50dB以上图象的噪声。信噪比的定量测试条件要求很高,仪器昂贵。一般定性测试可采用主观比较,在同样环境,摄象机同样设置条件下,对同一景物,用同一监视器观察对比图象。若对比不明显,可降低环境照度,甚至打开增益,即可观察到并比较噪声。使用具有蓝检测的监视器,效果会更明显。
  灵敏度、低照度:灵敏度有具体定义,在2000Lux标准照度条件下,达到100%输出时的光圈值。现代专业摄象机的灵敏度可达F11甚至F13。灵敏度越高,对环境照度要求越低。按此推理。灵敏度越高,低照度越低。一般摄象机对低照度指标的标定没有规定相关条件,如达到100%输出或在达到最低照度条件下的图象信噪比。所以,最低照度只是摄象机的一个参考指标。
  动态范围:自然界的动态变化远远超出电视的表现范围,所以动态范围是对摄象机最大的挑战,是评价摄象机的主要因素。因条件所限,介绍动态范围的简单比较测试:在正常暴光条件下,增加一档光圈,则暴光增加一倍,达到200%。再增加一档光圈,暴光再增加一倍,达到400%,这时比较摄象机对亮部图象轮廓的再现力。现代2/3英寸CCD摄象机应达到600%的动态范围,1/2英寸CCD摄象机应达到400%动态范围。在低照度条件下,摄取局部高亮度景物,比如黑暗中的蜡烛,也是评价动态范围的好办法,可采用这种方法对比摄象机。
  彩色还原:美丽的自然千变万化,完全准确地还原自然是不可能的,摄象机表现的理想境界是:相对的准确,不易察觉的美化。在演播室环境下,摄取彩色测试卡,在波形监视器和矢量示波器上可观察彩色还原的准确性。还原人体肤色是摄象机彩色还原的最高境界,也很方便摄象机的主观比较,在相对标准条件下,摄取同一物体,用同一监视器观察,很容易发现摄象机还原肤色的区别。但哪个更真实,哪个更美观,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彩色还原,没有绝对客观的标准。在进行摄象机比较测试时应尽可能选择高档监视器以排除由于监视器质量对图象质量的影响。
  3、 专业摄象机的操作要求:
  光圈:光圈是最基本的操作也是最重要的操作。在调节自然景物的变化和摄象机动态范围这对矛盾时,光圈起着重要的作用。摄象机在一定的环境范围内的还原是线性的,或者说在这个区间内摄象机的层次和色彩是最准确的。光圈的作用就是把所摄景物的重点调节到摄象机的最佳表现范围内。在运动镜头中,光圈要适当变化以适应景物照度的变化,摄象机都具备了自动光圈功能,但复杂光线环境下,自动光圈所提供的最佳表现范围不一定适合拍摄情节的需要,这时就需要手动光圈。摄象机提供的对自动光圈的微调和黑扩展功能为操作者处理动态范围提供很大方便。
  色温与灰阻片:灰阻片是压缩被摄环境动态范围的,用于过亮和明暗反差较大的环境,需与光圈配合使用。在专业摄象机上,色温与灰阻片是做在一起的,一般认为亮的环境也是高色温的环境。色温片一般分为灯光(3200ok)和日光(5600ok)或更多,摄象机在工厂设计时是按3200ok的光线颜色设计的。在实际使用中调节色温片,使入射光线的颜色接近摄象机认识的光线颜色。
  黑平衡、白平衡:物体的颜色随着照射光线颜色的变化而改变,摄象机不会自动地识别环境颜色的变化,通过建立黑平衡、白平衡,使摄象机在特定光线颜色下,还原人们所认知的正常色彩。黑、白平衡建立的过程,是摄象机内部调节红、绿、兰三种颜色的输出比例。在电视信号中黑是最低的信号,白是最高的信号。正常情况下,摄象机的红、绿、兰三色的输出是等比例线性增加的。黑和白的彩色比例正确了,各个层次的彩色比例就正确了。就象三根细棍儿(代表红、绿、兰),把三根棍儿的二头都掐在一起时,三根棍肯定是完全重合了,就意味着红、绿、兰在中间层次的比例也是正确的。建立白平衡的过程就是教摄象机认识颜色的过程,你带它到哪种光线环境下,对准什么样的白,它就建立什么样的彩色还原标准。所以,一定要给摄象机一个正确的白。白是电视信号中最高的信号,建立白平衡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调节摄象机的暴光量,使白达到正常的输出电平,过高或过低,摄象机都不认可。
  人对颜色的认知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在不同光线照射条件下,物体的颜色会发生改变,但由于我们经常接触这个物体,对这个物体的颜色形成习惯,就不习惯接受它颜色的变化。比如在火红的朝霞的照射下,一张白纸呈微红色,如果根据这张白纸建立白平衡,就不能再现朝霞的火红;如果不建立白平衡去拍摄与朝霞无关的情景时,就明显感觉颜色不对。所以,建立白平衡要根据拍摄情节的需要灵活掌握,迎合人的心理需求。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对彩色还原有不同的爱好。摄象机还原自然是相对的,有缺陷的,不同厂商的设计理念不同,表现特点也不同,在评价、比较摄象机时应特别注意,避免盲人摸象,或用有色眼镜看问题。
  音频的采集和处理:专业摄象机的音频输入有线路(LINE),话筒(MIC)和48V幻向供电,手动、自动电平调节。DV摄象机的随机话筒品质不会太高,可根据使用需要更换专业性更强的录音话筒。在录音音源动态范围大的环境下,调节录音电平使录音主体处于录象机的最佳动态范围之内。在录音主体与环境声音差别较大时,应避免使用自动录音电平。
六、 DV的使用技巧:
  1、 DV作为专业应用,或多或少是存在缺陷的。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价格的限制。了解这些缺陷,设法避免这些缺陷才能真正发挥DV性能价格比的优势。在摄象机方面,高端的DV 摄象机采用标准卡式镜头,2/3或1/2英寸CCD,使用方式与其它专业摄象机完全一致。大多数DV格式摄象机采用低档的一体式镜头和较小CCD(1/3英寸或更小),相比高档摄象机的差距主要反映在镜头和CCD方面。1,成像精度差,在突出图象细节时要特别注意;调焦点的手感也要多练习以积累经验;特别要注意暗光条件下的焦点准确,增加亮度对精确聚焦是有助的。2,几何失真大,尤其在增加辅助镜头时,在使用中应避开几何形状特别分明的物体,如方形、圆形、三角形等。3,输出动态范围差,应尽量避免光比过大的场景,选择合适的摄影时间和角度。采用一些辅助手段限制拍摄的动态范围是有效的,可以压低高光和对暗部补光,这方面的工具是滤光镜片和辅助光,反光板是最方便的辅助光。4,低端摄象机在设计方面为获取表面技术指标会牺牲内在图象质量,如信噪比和线性,所以要避免摄象机工作在极端状态,如低照度环境。在录象机方面应尽量减少多次复制,保持格式的统一。在系统连接方面使用数字或模拟分量的连接。
  2、 DV的系统连接与后期制作:DV接口更偏重于数据传输,不是为视频制作专门设计的,所以几乎看不到DV接口的切换、分配、矩阵、特技这类的视频系统设备。DV 设备进入系统需要有SDI或模拟分量的视频接口。音频方面更麻烦一点,DV格式在48K16bit、2声道时还不能进行独立声道的插编,在32K12bit、4声道时可以进行1、2或3、4声道的编辑。由于48K16bit和32K12bit不是一种格式,需要双声道独立音频的,在前期摄制时应将格式设为32K12bit。在后期制作时要特别注意。目前DV的后期制作还是适合使用非线性编辑。基于DV的非线性编辑当然是DV后期制作的最佳选择,当前有有卡和无卡二种选择。硬件编辑卡除了有运算速度快,时时特技外,在图象质量上并无特别的优势,但它提供了视频、音频输入和输出接口确实给使用上带来方便。
  3、 数字视音频设备都会有一定延时现象,DV录象机也不例外。DV录象机的延时是因为压缩和解压缩,录象机录像、重放通常采用一个磁头,DV数字录象机的视频、音频记录都共用一对磁头。当磁头拾取信号后,要经过解压缩才能在监视器看到,这个时间大约是0.1秒。同样,输入的视音频信号也要经过0.1秒的压缩,才能记录在磁带上。在进行音频插入编辑,根据画面的图象和监听配音时,拾取信号点与实际录音点可能有0.2秒的延时。
  4、 磁带是使用者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往往其它环节都做得很好,惟独磁带出了问题,使所有的努力前功尽弃。用专业的角度看磁带要注意以下技术特性:1,频率和输出特性,即对不同频率记录信号的输出能力。在模拟录象机时代,记录频率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记录信息的变化;在数字领域记录频率与编码有关。DV,DVCAM,DVCPRO最大记录频率都是25M,对这些格式来说,在25M以内,输出越大越好。一般来说,磁迹宽度越宽,输出信号越大。对数字录象机,输出达到解码所需的门限以上时,质量是一样的。在达到一定输出前提下,DVCPRO和DVCAM格式对磁带的输出要求比DV格式相对低。所以对DV格式,更应该使用高质量磁带,尤其对DV的后期编辑应用。2,失落:录象机不能从磁带上检出信号的点就是失落,在模拟时代,失落很容易在屏幕上观察到,数字录象机具有纠错和掩错功能,小的失落在屏幕上看不到,直到失落足够大,到纠错和掩错都不能弥补的时候,在屏幕上表现为马赛克。失落产生的原因是磁带的磁粉脱落和磁带上的灰尘。所以在强调录象机使用环境的前提下,也要使用高质量的磁带。3,误码:误码率和很多因素有关,磁带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失落肯定会引起误码,但误码的原因不一定都是失落,误码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马赛克,很小的马赛克不容易观察到,看到时误码已经很严重了。以上几个技术指标磁带生产厂不一定给出来,专业生产厂技术交流时会介绍。当前市场上的磁带有金属蒸镀(ME)和金属涂敷(MP),前者输出特性好适合一次性使用,后者更耐用,适合多次使用。
七、 DV的前景与发展:
  DV摄象机从使用功能上较明显地分为专业和民用二个方向。民用摄象机以小型化,兼用数码相机为特点,一般采用1/3或1/4英寸以下,100万以上像素CCD。以全自动操作为主,兼有个别手动操作如聚焦、光圈等。DV和USB接口一般为标准配置。民用摄象机之间的区别主要在镜头和CCD,其它性能的区别相对不重要。专业DV摄象机覆盖了各个档次,有3片2/3、1/2、1/3英寸CCD,像素数量有60万(16∶9)和47万(4∶3)。新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几方面:1,普遍采用12bit的A/D转换。2,增加硬盘录象功能。3,网络摄象机功能。4,与演播室摄象机应用兼容。录象机方面的进步体现在DV编辑录象机与DVCAM,DVCPRO录象机的功能更加接近,可以完成帧精度的编辑;DV录象机作为网络录象机为以计算机为操作平台、以DV格式作为交流和存储的编辑设备提供了方便、经济的网络存储应用。
1/3英寸摄象机性能比较
  用专业的眼光看DV,文章到最后应该已经回答了前面的问题。作为一种格式,承担了专业和民用双重的应用,从DSR-2000那样的广播级录象机,到追求低价格的1/6英寸单CCD摄象机/照相机,DV的跨度太大了,否则怎么会有本文的话题呢?近年来,有厂商在DV 磁带上又作出新的文章,制造了使用DV磁带的掌中宝数字高清摄象机(使用MPEG-2压缩方式),把我们讨论的话题又延伸了。回到本文讨论过的话题,格式具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使用磁带的尺寸只是格式特征中的一个内容。从这个观点再引伸,现在市场上的不追求高质量视频的低端经济型摄象机完全可以把磁带的尺寸再减小,记录速度低到DVD的水平,完全可以满足这个档次的家庭应用,与摄象机的质量也很匹配。
  好象这种产品已经问世了。
 
  来源:《世界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