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文章】

浅谈电视摄像机中CCD数字摄像机的特点
梁峰
 

  电视摄像机已进入数字化阶段。1989年第一台数字信号处理(DSP)摄像机—松下AQ-20进入我国市场,当时只用了8b量化的A/D变换器。此后Sony DVW-700、池上HL-57等10b量化DSP摄像机相继推出。1995年后DSP摄像机性能和质量全面提高,同时适应多媒体要求的逐行扫描摄像机也投入使用。
  在数字摄像机中,摄像器件仍是模拟工作的,只是视频处理数字化。与模拟摄像机相比,在图像质量和使用方面都有许多特点。本文将具体阐述摄像机数字化的特点。
  一 量化比特数要高于演播室的要求
  演播室设备所处理的视频信号电平都限定在100%的标准电平,而且是经过γ校正的信号。ITU-R601对演播室数字信号编码规定的最低要求是用8b量化。数字摄像机输出的信号质量应达到ITU-R601规定的最低要求。所以初期数字摄像机都采用最少 8b量化。现在10b A/D转换器已成为当今主流,这两年12b A/D转换器也出现在摄像机中。
  A/D变换和DSP会引入量化噪声。摄像机的信杂比现达到60~62dB。当然,这是在去掉γ校正时测量的,实际上没这么高。如果用8b量化,由于DSP使摄像机的信杂比下降0.7dB,对于ENG应用,这个损伤还是容许的,但是要采用预γ校正、黑色低通以及颤抖校正来减小伪轮廓效应和降低量化噪声。对演播室用的摄像机必须用10b以上进行量化,使量化噪声对摄像机的信杂比损伤小于0.5dB。如果用14b量化,则信杂比降低量小于0.2dB。这么小的变化,人眼觉察不到。
  保证数字摄像机的图像质量符合ITU-R601规定的演播室质量,首先要保证数字信号的量化级差相同。因此,用10b量化不能使视频处理全部数字化,必须先经过部分模拟处理后才能进行A/D变换。若从预放开始数字化,则需要更多量化比特。
  现在CCD图像传感器的动态范围已达到600%,由于10b A/D转换器受到量化比特数的限制,所以在进行A/D转换之前,在模拟预放器中要进行预拐点处理,将600%的信号压缩至226%,相当于1023量化级,其中拐点设在130%处。12b A/D转换器可直接处理600%的信号,所以在进行A/D转换前没有必要对信号进行压缩处理,使得信号的非线性处理(如γ较正、拐点处理等)过程得以在数字范畴内进行。故它不仅可以保留10b A/D处理时暗区有很高的细节,而且使得高光区域的图像色彩更加逼真。
  二 具有4:3至16:9切换功能
  为了在现有系统中实现16:9幅型比画面,开发了4:3、16:9可切换的数字摄像机。实现这一转换主要有两种方法。
  1.左右“遮幅”方式
  广播档摄像机的CCD成像靶面为2/3",即对角线尺寸为2/3"。左右遮幅方式,是把2/3"CCD以16:9方式做出感光靶面,当以4:3方式工作时,则截取靶面的中间部分。这种方法CCD制作比较简单,在IT-W和FIT-W型CCD摄像机中得到广泛应用。
  具体作法是:通过改变CCD的时钟频率和读取范围,以电子方式改变CCD的有效区域,即去掉画幅的左右部分,从而实现16:9到4:3的转换。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在输出16:9格式图像时,CCD的水平读出时钟频率为18MHz。在输出4:3格式图像时,保持垂直扫描行数不变,有效行期间仍为52μs,水平分解力不变。比较4:3与16:9可知,在上述条件下,两种格式的像宽之比为3:4。在16:9的CCD上只读出中间3:4宽的图像,即可输出4:3格式的图像。CCD两边各丢掉1/8像宽的图像。因为要保持行正程时间不变,都是52μs ,所以4:3格式的水平读出时钟频率应为18MHz×3/4=13.5MHz。
  使用左右“遮幅”技术进行宽高比转换时,对应两种宽高比情况下CCD的水平像素数将有所不同。通常,在16:9时总像素为60万的CCD,在4:3时有效像素数将只有40多万,这将使摄像机的水平清晰度(调制度)大打折扣。若16:9时摄像机的调制度(对应5MHz)为70%,则4:3方式时调制度将下降到50%。并且,对应于两种宽高比格式,视频信号的读出扫描频率不同,还会对摄像机预放器电路提出不同要求,必需进行相应的调整。
  为了弥补清晰度方面的损失,CCD生产厂家又研制了74万像素的CCD,确保4:3格式下仍能够获得60万像素,使其调制度达到70%以上。但是,在CCD靶面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像素数将会导致每个像素变小,这又会影响到摄像机的灵敏度和动态范围。
  采用左右“遮幅”方式还会带来成像靶面水平视场角变化。如图3所示,对应的4:3格式时水平视场角为44°,对应的16:9格式时则为57°。若使用一固定镜头以不同宽高比进行拍摄,构图大小将发生变化,见图1。从另一个角度讲,所对应的镜头变焦比无法在两种情况下均与镜头的标称一致。因此,使用“遮幅”镜头的摄像机,要根据不同宽高比选用相应的镜头,或使用带有宽高比可转换功能的镜头。
2.DPM(动态像素管理)技术
  另一种宽高比转换方法是汤姆逊的DPM技术。其数字摄像机内装配了4:3格式的CCD,每一行的水平像素为1000,如图2所示。以4:3格式为基础,在输出16:9格式图像时,它可以自动地把垂直方向的三个像素或四个像素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像素元,分别适应16:9或4:3格式的需要;而且无论在哪一种格式下,每一行的水平像素不变;同时通过严格的计算,可以不改变垂直方向的行数,从而确保了行场方向的分辨率,并且不改变水平方向的视角范围。
  由于使用了DPM技术,无论在哪种方式下拍摄,CCD在水平方向均为1000个像素。因此,在不同宽高比时其调制度将保持不变,均为70%。这意味着水平清晰度不会因宽高比的变化而变化。在视频电路方面,由于对应于两种宽高比的CCD的扫描频率未发生变化,从而保证了CCD之后电路调整的一致性。并且,在一场时间内,对应两种宽高比,其垂直扫描线数仅取决与摄像机所使用的电视制式,所以垂直清晰度也不会因宽高比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这种转换也被称为“无损切换”。另外,对应两种宽高比,其画面的水平视场角也未发生变化(如图3所示),因而无需考虑镜头变换问题,进而节约了镜头方面的投资。
  当然,由于DPM基于复杂的CCD制造与控制技术基础,导致摄像机成本提高,限制了它在经济型摄像机中的推广应用。除标清摄像机外,这种CCD处理技术还可运用于高清摄像机。
  三 抽样频率高
  在DSP摄像机中,大多数都装配了像面宽高比为16:9的CCD,水平方向的像素达1000个以上,水平抽样频率为18MHz,每一行的有效像素为:N=52μs×18MHz = 936个。按ITU-601规定的编码标准,对像面宽高比为4:3的图像,每行有效值数为N=52μs×13.5MHz=702个。936/702 = 4:3,在扫描行数相同的条件下,16:9与4:3图像的宽高之比是4:3.水平抽样频率提高到18MHz,可保证16:9图像的水平分解力与4:3图像的相同。
  如果CCD的像面宽高比是4:3,936有效像素也需要用18MHz的时钟读出。18MHz与数字处理的取样频率有简单的变换关系:18MHz×3/4 =13.5MHz。
  在摄像机的DSP放大器中A/D前和A/D后都要进行一些非线性处理,如A/D前要限幅和预弯曲,A/D后有γ校正、白压缩和白切割。非线性都会产生高频谐波,引起频谱混叠失真。A/D前的非线性只影响高亮度区,而A/D后的非线性影响更大。为减小混叠失真干扰,A/D的抽样频率用18MHz,A/D后的数字处理将时钟频率提高到36MHz。
  四 低功耗大规模集成电路
  DSP电路规模较大,功耗、体积也都增大。现在的集成电路元件内部线宽已减小到0.5μm,工作电压从5V降低到3V。因此数字摄录一体机的功耗只比模拟的增加10%左右。
  五 工作稳定、可靠,信号处理精确
  图像信号数字化后,电平基本不受温度的影响,各参数都可存在存储器中,长时间保持不变。信号数字化后,一些电路参数可以在微机控制下自动完成,精确的细节信号使得控制更加准确、精细,其精度远高于模拟机。同时使用微机化菜单功能,让参数调整也更加简便。

  来源:慧聪网广电行业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