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文章】
DVCPRO 系列设备使用中问题及原因剖析 | |
hc360慧聪网广电行业频道 2004-07-02 13:50:21 | |
作者:甘肃电视台技术办公室 刘斌 | |
DVCPRO系列设备是日本松下公司96年推出的新型数字式广播电视设备,DVCPRO格式设备采用了分量数字方式记录视频信号,保证了优质的视频信号图像质量,具备CD级的数字音频,磁迹宽度为18微米,DVCPRO格式使用与1/4英寸(6.35mm)磁带相配的小型机械结构,从而使得该格式的设备具有小型、轻便的优越性,DVCPRO的小型盒带同样意味着在新闻采集和演播室环境中可以减轻运载重量,减少储存空间,其运行费用是传统广播级模拟分量录像机系统的一半。98年日本松下公司有推出了更高质量的DVCPRO50格式,99年向美国市场推出了适应高清晰度电视需要的DVCPRO
HD格式,以支援其D5 HD版在美国高清晰度领域的领先地位。DVCPRO格式的设备自问世以来,不但经受了各类电视用户的考验,一些权威机构也进行了多项技术测试,98年国家广电总局有关部门对DVCPRO、DIGITAL-S、DVCAM、BETACAM
SX和DVCPRO50等5种格式进行的测试结果表明DVCPRO格式设备的图像质量已经超过了模拟分量格式。从各个使用DVCPRO格式设备的兄弟电视台反馈的消息来看,该设备大都被用于新闻采访,可以满足新闻采访的要求。 甘肃电视台在96年年底开始试用DVCPRO格式的前后期设备,具体机型有:摄录一体机AJ-D700 1台、编辑录像机AJ-D750 2台,以及DV格式的小型摄录一体机AG-EZ1 1台,在试用期间,该设备前后被我台新闻部和国际部用来采制新闻节目和专题节目,得到了使用这一设备记者编辑的认同和称赞。同时有关技术人员在对该机进行技术测试的基础上,还采取节目混编的方式将DVCPRO格式设备录制的节目与BETACAM SP格式设备录制的节目进行了主观对比性测试,测试结果肯定了该格式设备的高性能价格比。面对当时我台急需更新新闻前后期设备的情况,技术办公室根据台领导和技术委员会的安排,对BETACAM SP、DIGITAL-S、DVCAM、DVCPRO、BETACAM SX五种格式的设备进行了技术特点、运行成本及适用性等方面的分析,并在接触和使用过DVCPRO设备的技术人员和编辑记者中以书面方式进行了技术特点、图像质量、操作及心理等方面的问卷调查。经过近一年的试用、分析、考察之后,我台终于确定了采用DVCPRO格式设备全面更新新闻前后期设备的方案,同时还配备了部分DV格式的小型摄录一体机AG-EZ1作为辅助设备,用于农村采访和特殊场合使用。 97年11月,DVCPRO 系列设备在我台新闻部正式投入使用,98年6月份,经台技术委员会研究,又在广告编辑和两套播出系统中配备了DVCPRO 格式的设备,截止目前为止,甘肃电视台已经拥有DVCPRO 格式的前后期设备三十多台套,DV格式的小型摄录一体机十几台。尽管DVCPRO格式设备具有各种各种各样的优点,但是在我台的使用却不是一帆风顺,自正式投入使用以来,先后遇到了数次较为集中的"故障",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次集中出问题是在DVCPRO设备刚刚全面投入使用后,出现的"故障"是AJ-D640E/AJ-D650E组成的编辑系统"跑点",致使节目实际编辑时间成倍增加,工作效率下降,一时间编辑记者怨声载道,技术人员成了众矢之的。经过我台技术人员积极查找原因,并在松下公司有关技术人员的帮助下,顺利解决了这一"故障"现象。出现这一"故障"原因其实很简单,一个方面是AJ-D640E/AJ-D650E编辑系统需要对编辑控制器和录放像机进行锁定;二是要对编辑控制器和录放像机的个别菜单项目进行重新设置。第二次出问题是在98年1月份期间,主要是几台DV格式的小型摄录一体机在外出拍摄时多次发生磁头堵塞故障,这是因为甘肃的冬天气候比较寒冷,尘土较多,室内外温差大,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时,机器内部会产生水汽,而DV类型的机器的磁迹宽度很小,只有10微米,磁头很容易被这些不足以造成结露的水汽或灰尘堵塞导致信号不能正常记录,找到故障原因后我们要求记者在使用中注意设备的保暖,并为媚态机器配备了清洗带,要求记者在不良环境中使用DV格式的小型摄录一体机时应及时清洗磁头,从而杜绝了此类故障的频繁发生,99年1月份未出现同类故障。第三次"故障"发生在近期,主要现象是卡带、马赛克、插入编辑时抹声音、以及重放时出现声音断续且伴有金属声。应该说,这次故障是比较严重的,几乎涉及到了新闻、广告、播出等我台所有使用DVCPRO格式设备的部门,故障机器约占总数的一半,造成的影响也很不好,使得部分编辑产生了恐惧心理,包括技术部门在内的方方面面也对这种格式的性能产生了很大的疑问,台领导非常重视,责成有关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出现的问题。面对如此严重的形式,一方面我台技术人员积极寻找"故障"原因,另一方面请松下公司支援,在双方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故障设备得到了及时的修复。这次故障的主要原因是:部分设备磁鼓使用时间已经超过2000小时,对DV格式磁带的读出能力下降;部分磁带使用版次过多,信号较弱;机械系统缺乏保养、调校,影响了设备伺服锁定;通讯员的节目带质量较差,影响伺服锁定。概括而言可以认为是设备超过一定使用时间后,磁鼓及个别机械部件老化使得机器整体性能下降,易受磁带、环境等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 从我台使用DVCPRO格式设备的经历及出现的故障分析,出现上述故障的因素由使用和设备本身两个方面组成,作为新型的数字式设备,具有一些不同与模拟设备的特点,如模拟设备出现磁头堵塞或瞬间伺服失锁情况时,表现在画面上的现象是"拉道子、上下滚动、声音瞬间变调"等,但是画面不会中断,可以继续收看;而数字式设备在这种情况下表现出来的故障现象就会严重的多:首先是画面上出现"马赛克",继而画面"静止",电视伴音"时短时续"且伴有"打嗝"样的"金属声",影响了节目的正常收看。我们使用数字式设备的时间相对于模拟设备而言非常短,对数字式设备的特点和性能了解的也很不够,特别是对数字式设备的维护和维修正处在一个学习和总结的过程中,对数字式设备的认知需要心理和知识两个方面的渐进过程。而且据有关报道和业内同行的交流,我台出现的这些问题并非DVCPRO格式设备的独家"专利",也普遍存在于其它新型数字式设备当中。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数字式设备认识的不断深入,上述问题一定会得到妥善的解决。DVCPRO格式设备的优点很明显,如磁鼓使用寿命长,普遍可达2000小时以上;机械部分易损件少,维修成本较低;机器状况检测直观/简单等。但缺点同样突出,笔者个人认为,DVCPRO格式设备存在以下不足:第一是菜单设置较为复杂,因为使用人员对菜单作用不很清楚会导致设备在使用中非技术性"故障"的发生;第二是机器本身对伺服的精度要求较高,对使用环境的要求较高,易受磁带状况、灰尘等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故障",这似乎与早期的MⅡ系列产品有点类似;第三个方面是日常维护量较大,根据有关技术手册的要求,DVCPRO格式设备需要每天进行磁鼓及磁带通路的清洁,并要经常使用清洁带清洁磁鼓。为了用好DVCPRO格式的设备,避免我台所经历的情况在其它兄弟台重演,我们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请松下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详细讲解各种DVCPRO格式设备的调整菜单,了解其深层次的含义,掌握其使用方法。2、保持DVCPRO格式设备使用环境的清洁。3、严格按照使用手册的要求为编辑系统的各个设备配备基准信号,并确保基准信号的可靠和正确。4、严格按照松下技术手册的要求做好设备的清洁、保养工作,并经常对设备进行监测。发生故障时要查清原因,及时更换有问题的部件(如S1组件等)。根据我台的经验,建议每500小时(磁鼓运行时间)或3个月做一次较为彻底的保养和维护,对机械系统进行清洁并添加润滑油;每1000小时或6个月在清洁和加油的基础上,对机械系统进行调校以确保磁带运行通路处在最佳状态;磁鼓使用时间达到2000小时以上时,如果经过清洁、加油和调校仍然无法消除"马赛克、夹带、金属声"等故障,可以考虑更换磁鼓、清洁轮和S1/T1导柱组件。据《广播电视与制作》99年第5期的报道称"美国ABC的加盟台WTOK电视台使用的9台AJ-D640E和4台AJ-D650E编辑录放像机在繁忙使用15个月之后,没有一台需要更换磁鼓,其中4台AJ-D640E的原装磁鼓平均使用时间达到了6157小时。"5、尽可能降少DV格式磁带的使用量,在无法减少的情况下,要严格控制DV格式磁带的使用版次,最多不要超过3次。6、AJ-D640E/D650E的部分菜单建议设置为:①预卷时间(101项)宜设置为7秒。 |
|
来源:《世界广播电视》 |